在日常生活中,老夫妻在短时间内相继去世并不少见。甚至凑巧一点,可以“默契”到同一天或隔一天携手离开。
前阵子去世的美国前总统老布什,半年前,他的妻子,美国前“第一夫人”芭芭拉·布什先他一步离世,老布什悲痛万,身体也每况愈下。
年至年,老布什曾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,喜欢骑车游北京
多项研究表明,这并非完全是偶然因素,配偶去世之后,老人患病和死亡的风险都有所上升,研究人员将其称为“鳏寡效应”。
01
爱妻突然去世,他变得仪容不整
医院老年四科、精神康复科负责人张滢副主任医师告诉钱报记者,“鳏寡效应”的原因比较复杂,目前还不完全清楚。一般认为,丧偶会引起身体机能的衰退,精神生活的空缺,以及自我认知的偏差,从而影响生命质量。
据相关资料,丧失配偶会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分泌增多,免疫功能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,心脏病和癌症的患病率都相应增加。
如果丧偶者悲恸过分强烈、持续时间过长,或者出现延迟、抑制和扭曲,那就有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。
最近,医院肿瘤科的医生发现一位83岁的肺癌患者睡眠质量差,情绪不佳,就邀请张滢前去会诊。患者是一名退休教授,去年妻子车祸辞世,半年后他查出肺癌,老教授对治疗的配合度不高。
会诊中,老教授动情地说,“我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是和她一起度过的。很多事情,她不提,我也想不起,现在终于能见到她了。”张滢知道,他还没有从妻子去世的阴影中走出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老教授的话令人动容,跟让我们羡慕的是,他和妻子在大学时相识、恋爱,一起携手工作到70岁携手退休,而后,携手游历全国各地的一段段恩爱、美好的往事。
老教授回忆,他比妻子大4岁,几十年来一直像哥哥一样照顾妻子,包揽了家里一切事务。有个小细节,妻子健在时,每到*昏,她喜欢去到楼下和邻居聊天,老教授就在楼上烧晚饭,做好后就敲一敲阳台上的小铃铛,唤妻子回家吃饭。
去年,妻子不幸在一场车祸中丧生。教授一开始非常隐忍,客气接待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和学生,几乎没有流泪。但在出殡前,他久久握着妻子的手,泪流满面。
从那之后,一向体面的教授变得仪容不整,茶饭不思。一个人吃饭,随便炒个蔬菜就糊弄过去。子女从国外回来陪他,他强颜欢笑,也掩盖不住心底的哀伤。半年后,他咳嗽咯血,查出肺癌。
02
老伴儿走了,我该怎么办?
张滢说,像老教授这样,在妻子去世两周后才表现出异常悲恸,更要引起重视,“延迟的悲恸常见于突然、外伤性或意外的亲人亡故,他们更难以真正接受亲人去世的事实。后期有发生抑郁、社会性退缩、焦虑性障碍、惊恐发作、公开或隐蔽的自残行为、酒精中*和心理生理性症状的危险。”
有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、躯体情况较差、贫困、老年、男性、亲眼目睹了死亡、密切看护者、初期表现平淡等都是高危因素,需要重点干预,尤其要警惕老人出现自伤行为。
张滢说,老教授患肺癌和妻子去世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,但长期处于悲恸情绪中将不利于他后期的治疗,大大影响生命后期的生活质量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对于老教授这样丧偶的老人,他建议家人可以从这几点给予帮助——
1、允许、鼓励丧偶者反复地哭泣、诉说、回忆,告诉他哀伤是自然的、应该的、必要的,现阶段的哀伤体验是不可避免的,不需要刻意抑制这种感受。
2、提醒对方可能会出现的幻觉、闪回症状,免得丧偶者出现这些情况时过度惊慌。
3、如果对方有关于死亡、健康方面的问题,可以扼要地解答,一般无需过于详细的解说
4、如果发现居丧者对亲人过世有错误的认知,如过于自责,将亲人的死归罪于自己,可在之后的交谈中加以提醒,强调死亡的不可控制,正面评价他的所作所为。
总之,作为家人,要鼓励其慢慢回归生活和工作,带着痛苦去生活工作,不要说教,尽量让他自己讲出以后的计划。如果丧偶者情绪有反复,则多用些时间沟通,在结婚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,要多加注意。
多个调查显示,传统文化信念、仪式能极大缓解生者的痛苦。比如,清明节就提供了与逝者定期接触的机会,让丧偶者将对逝者的怀念程序化,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。
张滢强调,如果丧偶者持续过度悲恸、情绪低落或出现惊恐等,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,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。
老年丧偶,对男性影响更大
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在追踪的十年时间里,共有人的配偶去世。在这人中,有50人在配偶去世的3个月内去世,26人在3~6个月去世,44人在6~12个月去世。
研究人员称,在配偶去世的前3个月内,另一半去世的死亡风险最大,比配偶健全的人增加了66%。调查结果还显示,老人年龄越小,配偶去世带来的影响越大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在国内,“鳏寡效应”也同样存在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焦开山的一篇论文发现,长期丧偶和最新丧偶都会增加老人的死亡风险,特别是后者风险更大。并且,突然失去配偶对年龄较轻的男性老人带来的冲击最大,其死亡风险更高。
儿女更应该多多关心父母的健康,才是孝顺。
最后,医馆君问问大家,老伴离世后,
老人是否应该重新找老伴结婚呢?
可以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~~~
钱江晚报健康中心记者张冰清通讯员应晓燕浙江大健康原创内容,转载请注明来源。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正版图库
编辑:医馆君
一个家族三代中医,禁止全家人碰它!
身体出现这种淤青,医院
早起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、喝水!而是......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