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hjnbcbe - 2025/4/13 17:20:00
亚历山大·马尔吉埃贫穷和疾病是近亲,其实是不用大惊小怪的。维护健康需要钱,谁没有钱,就得早死。这听起来很残酷,但却是事实。为什么德国人的预期寿命是77岁,而利比里亚人却只有45岁呢?肯定不是因为我们这里的空气更清新。从全球看,我们对贫穷和疾病间的关联早就习以为常了。但德国这样一个社会福利富国也会出现同样的效应,就不得不使人坠入难堪的沉默当中。当然,在我们这里所呈现的,并不是富有的巴伐利亚人要比贫穷的梅克伦堡人寿命更长些,但收人的差异在德国确实也能够在预期寿命上留下烙痕。我们只需要看看柏林这座城市:住在弗里德里希斯海因-克罗伊茨贝格城区的居民,根据统计确实比富人区施特格利茨-策伦多夫的居民平均少活3年。统计数字甚至可以更加具体:罗伯特﹒科赫研究所的调查表明,在全德国的居民中,最贫穷的20%比收入最高的20%的寿命平均要短5~10年。一句古老的谚语,应该改为“宁要富有和健康,不要贫穷和疾病”,这可能比原来的意思更接近实际。然而,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,贫穷造成的寿命减少却和第三世界国家完全不同,大多不是由于卫生设施缺乏。原则上讲,每个有需要的人都是医院的,而且我们这里所说的贫穷也不是指无法生存的状态,而是指中等收入的人群。但即使是相对贫穷也会引发特殊的问题和行为方式,难免影响人的健康。如果手头可用的钱少于其他大部分居民,就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,对未来的恐惧就会更为强烈,从而产生压力。所谓的“HartzIV型紧张”,虽然不完全符合某些自由主义氛围内存在的厌恶劳动的逃工者模式,但缺乏归属感所造成的精神负担,毕竟是产生各种典型贫穷疾病的主要原因。压力本身就已经构成伤害,它还成了社会受歧视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,额外增加了健康的负担。特别是过度的酒精和烟草消费,绝不仅仅是下层居民的天生缺陷,而恰恰是某些人面对紧张压力的典型表现,他们看不到未来,陷入了缺失动力状态(至于瑜伽运动,他们也只是听说过而已)。例如,低收入者吸烟的比例是高收入者的两倍中与此相应的是其患气管炎、血液循环疾病或肺癌的几率要大两到三倍。有一种观点断言,说贫穷是堕落生活方式的结果(而不是相反),这虽然引起收人好的人的愤慨并得到选民的选票,但这样的划界尝试,却只能加重问题的复杂性。如果我们问社会学家,对这种状况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对,那么听到的回答几乎总是:加强教育比转换社会地位更为重要。教育不仅能够打开对未来生活的憧慨,从而在多种意义上增强对更健康地生存的期待,这也包括对更健康饮食的认识。肥胖症更多出现在下层人群中,因为他们缺少最基本的保健知识。尽管收入较低,但通过教育仍然可以提高健康意识,特别是对父母。贫穷对儿童的影响最大,根据罗伯特.科赫研究所《青少年健康报告》提供的材料表明,这个年龄段的健康风险最大:社会弱势家庭的青少年牙齿状况不良,经常患有口腔炎症和较严重的疱疹。尽管如此,与中上等家庭的同龄人相比,他们却很少得到相应的药物,这并不是因为药品价格高昂,而是因为父母缺乏健康意识。每个医生都可以证明,受过教育的患者比未受教育的患者更能遵照他们的处方行事。然而,如果有人真的病了,死神却是不分贫富的:长期住院的病人,不论贫富,其死亡风险都是同样的,这也是罗斯托克市马克斯.普朗克研究所调查的结果。这对穷人或许是个小小的安慰。因为他们生病的几率毕竟比富人更大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