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 http://pf.39.net/bdfyy/bjzkbdfyy/《别告诉她》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女孩碧莉,得知奶奶被诊断为癌症晚期、时日无多,因“要不要让奶奶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”,而与家人产生的一系列思想的碰撞。这不仅是碧莉和家人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,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“死”就像是一种禁忌,所有人对“死”这个词都是讳莫如深的。所以,在中国人的文化里面,产生了很多替代“死”的词,比如“去世”、“逝世”、“仙游”......中国人总想以一种美好、喜庆的方式去处理死亡这件可怕、悲伤的事情,这种心态可以说是乐观,也可以说是自欺欺人。碧莉的家人选择了向奶奶隐瞒她的真实病情,大家想出了假借婚礼的名义,让所有远在国外的家人都可以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。碧莉想不明白,为什么不能告诉奶奶她即将要面对死亡的事情。碧莉觉得奶奶应该有病情的知情权,那样她就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,或许能在死去之前抓紧时间完成一些未了的心愿,但是碧莉的家人却并不这么认为......绝望比死亡更可怕当碧莉得知奶奶被确诊为肺癌晚期,可能只剩2、3个月生命的时候,她想给奶奶打电话表达心中的难过,可妈妈说:“不行,她自己还不知道,家里人也觉得不告诉她比较好,所以你不能跟她说这事。”碧莉很疑惑地说:“我不明白,不是说她时间不多了吗,她不是更应该知道吗?”爸爸解释道:“我们什么也做不了,所以家里人觉得瞒着她比较好。”碧莉想不明白好在哪里,为什么一个人连自己病情的知情权都没有。妈妈说:“中国人都这么说,谁得了癌症,谁就被判了死刑,不是癌症杀死了他们,而是恐惧。”中国人的内心对死亡藏着深深的恐惧,很多人一直悲观地面对着生活,在一切都一帆风顺时,他们也总喜欢未雨绸缪、杞人忧天。所以,如果告诉一个病人她得了不治之症,除了增添她的压力,让她直面死亡的恐惧,在剩下的时光里过得更煎熬,对她没有任何帮助。碧莉妈妈说的不无道理,许多得了癌症的人不是被病毒杀死的,而是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夺走了生命里最后的希望,绝望至死的。绝望才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。碧莉放不下心中对奶奶的惦念,违抗父母的意见回了国。她2岁时就一直跟着奶奶生活,直到6岁出国,将近25年没再见过自己的奶奶了。虽然碧莉常常和奶奶电话联系,但内心依然对奶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恋。所以,她要回来陪奶奶度过最后一段日子。全家人看到碧莉的出现都惶恐不安,他们怕她会控制不住情绪,告诉奶奶真相,让奶奶知道自己的病情。所以,一家人吃过团圆饭之后,大伯父在送碧莉回酒店的途中,一直在不停叮嘱她:“奶奶病得很严重,她完全不知道她现在的病情,你一定要特别小心,千万别告诉她。你再难过也不要告诉她,她的时间不多了,我们也不想告诉她。无论如何,你也不要告诉她......”碧莉跟姑姑说,自己觉得应该告诉奶奶她的病情,那样奶奶可以在剩下的时间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好好地说再见。姑姑却认为:奶奶没有什么想做的,让她知道实情太痛苦了,干嘛要让她经历这些呢,她不知道也生活得挺好的,像正常人一样,如果告诉她了,只会毁了她的美好心情。连帮奶奶做治疗的医生也说:“大多数中国家庭都会选择隐瞒,我奶奶得癌症的时候,我家人也是瞒着老人来着。”碧莉说:“你不觉得说谎不对吗?”医生回答:“如果是好心的话,也不算是谎言吧。”碧莉说:“但是谎话就是谎话。”医生说:“不过是善意的谎言。”大家都在以一种掩耳盗铃的方式去回避奶奶即将要面对的死亡,在他们心里,不告诉奶奶她的真实病情,就是在为她好。以爱之名的“为你好”碧莉大伯一家也是早就移民了日本,这次他们谎称儿子结婚,才让大家有了借口回来看望奶奶。本来只是一个谎言,但不知情的奶奶却非要为自己唯一的孙子举行盛大的婚礼。于是,大家只好由着老太太的性子,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。奶奶操持着孙子的婚礼,虽然忙得不可开交,但内心却是非常欢喜的。她想用举办隆重的婚礼来表达自己对孙子的疼爱和重视,这也是中国人说的隔辈亲。奶奶看到碧莉的爸爸脸色似乎不是很好,于是就偷偷叮嘱儿媳:”你可不能让他再喝酒了,那酒可伤人了。我认识好几个人,他们都是喝酒喝死的。”镜头一转,当奶奶看到碧莉爸爸和大伯两兄弟在喝酒的时候,却叮嘱老伴把家里收藏的茅台拿出来,让两个儿子喝个够。碧莉妈妈制止奶奶,说碧莉爸爸已经得了脂肪肝,医生不让喝酒。奶奶却不理会儿媳的意见,她认为“他们俩几乎没一起回来过,现在好不容易凑在一起了,想喝就喝呗。”妈妈对孩子的疼爱,是无论这些孩子年纪多大,在母亲的眼里,他们永远是小孩。母亲总在无条件地宠爱着自己的孩子,即使明知有些表达爱的方式是错误的。碧莉觉得奶奶不应该亲自操办这场婚礼,医院好好休息。妈妈却认为:奶奶乐意就让她去做呗,奶奶就是喜欢指挥周围的人,那样她才会有存在感。碧莉觉得妈妈的话太刻薄了:“她快死了,你就不能体谅一下吗?”妈妈说:“你想让我怎么,像你一样又哭又叫?”然后她跟碧莉讲述了自己的经历:“你知道吗,你姥爷去世的时候我也很伤心,但我没有像你一样。我回国参加葬礼的时候,所有人都看着我,期待看到我崩溃。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我不哭,就是不爱自己的父亲。我不喜欢把自己的情感都表露在外,像动物园里的被参观的动物一样。但在中国,如果你不哭、不演,别人就觉得你不爱你的家人。”每个人表达感情的方式都不一样,碧莉妈妈觉得有些感情自己知道就好,过于刻意地表达只会让人觉得是装腔作势。这是碧莉奶奶和妈妈之间对情感表达的不同理解,也是婆媳之间的矛盾所在。这种对情感表达的差异,还体现在碧莉看到自己的爸爸抽烟,就去提醒他别再抽烟了。本意是为爸爸好,但大伯却对碧莉说:“他是你爸,你不该管他。”在中国,家人之间是有辈分等级的,大人可以无视孩子的意见,对孩子做一些自己认为“为你好”的事情,却不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为长辈好,对他们提出意见。这也是从小接受着西方文化教育的碧莉想不明白的事情。在西方文化里,家庭成员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,每个人都有话语权。决定做一件事情,人们的判断标准是它是否合理合法,而不是像中国一样,年长或者权威的人说了算。精神支柱的重要性堂弟的婚礼前夕,奶奶带着一家人去给爷爷上了坟。奶奶嘴里念念有词,希望过世的爷爷能保佑尚健在的小辈们:保佑新婚夫妇,祝他们幸福,以后的孩子也能健康;保佑儿子,事业前途能成功;保佑未出嫁的孙女,前途美满......祭祀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,它既是人们对已逝亲人的缅怀,也是一种信仰。人们对亡故亲人的祷告更像是对生活的一种期许,说出心愿能让心里感到安慰,人们也会因为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而朝着它的方向努力。碧莉爸爸也在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奶奶事情,好让大家能提前制定一下陪伴老人的计划,比如到时候谁回来陪她。姨奶奶却说:“我们不告诉她,一样可以定计划。”爸爸说,在美国我们不可以这样做,这是不允许的,违法的。姨姥姥却说:这不是美国,现在还不是时机告诉她。碧莉爷爷去世时,奶奶也是这样瞒着爷爷,让他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,最后在他快不行的时候才告诉他的。大伯认为碧莉父女的想法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,只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:“你们很早就去西方国家了,因为你们把生命看成是个体的,东方人是把生命看作是集体的,家庭、社会。”“你想告诉奶奶实情,是因为怕担责任,因为这个责任太大了,如果你告诉了她,你就没有负担了。我们之所以不告诉奶奶实情,就是为了分担她的压力。”这也是中国人晚辈对长辈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,他们喜欢以报喜不报忧来替父母分担压力,子女和父母互相隐瞒着自己的难处,只想让对方看到自己过的好的一面......碧莉始终想要告诉奶奶事实,就是想让奶奶不留遗憾。因为曾经爷爷过世的时候,碧莉的父母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,隐瞒了爷爷的死讯,导致碧莉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,因此在心里留下了一个永远都没办法弥补的遗憾。碧莉悲伤地说:“我再也见不到爷爷了,不管我什么时候回中国,他都不会在了,我回来的时候,他已经走了,老房子不见了,爷爷不见了,我们北京的家也不见了,过不了多久奶奶也要不见了......”堂弟的婚礼上,所有人都在开心地吃着丰盛的食物,碧莉却坐立不安,她不明白,为什么大家明明知道奶奶的病情,还能有心情大吃大喝。这也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:无论遇到什么事情,总少不了吃——结婚,吃;孩子出生,吃;人死了,吃;祭祀先人,还是离不开吃。中国人这种凡事离不开吃的文化,也可以理解为是乐观的一种表现,毕竟中国有句老话叫“民以食为天”,吃就是一件关乎生死的大事。最后,全家人出动把奶奶的检查报告改掉了,当奶奶看了报告露出轻松的笑容时,所有人也都松了一口气。很显然,所有人都没有做好让奶奶知道自己病情的准备。婚礼结束,碧莉一家踏上了回美国的飞机。临行前,奶奶跟碧莉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都爱报喜不报忧:“生活啊,总会遇到很多困难,但你一定要想得开,千万不能钻牛角尖。因为生活不光是你去做什么,更是你如何去做。一个人的精神支柱非常重要。”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所有人都意见统一地不愿告诉奶奶真相:生活失去了希望,是一件比死亡还可怕的事情,当一个人满怀希望,就有可能创造出奇迹。影片的结尾,导演放出了一个小彩蛋“六年前确诊至今,奶奶依然健康安在。”视频里,被“判了死刑”满头白发的奶奶依然活泼开朗,看着老人脸上的笑容,我终于相信了精神的力量。人们对死亡的讨论,本质上是对生活意义的讨论。一个人对死亡的看法,也决定了他对生活的看法。如果抱着消极的心态,无论活着还是死亡,一切都没有意义;但如果面对绝境也能保持乐观,或许就能创造出奇迹,改变悲剧的结局。当人们能够以理性的态度认知、对待死亡,才能更好地认知生活,对待生活!作者简介:小旭和你聊情感,分享故事,情感解答,欢迎投稿,期待和你一起聊畅意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