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独生子女一线打拼多年后回老家:没法兼顾工作和重病父母养老
很长时间,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:如果我的家人需要我,我是否应该回到他们身边?
我的家庭情况有些特殊,我爸爸失明多年,眼疾让他一直无法看见。这些年,我在北京生活,学习、工作、安家立命,而妈妈则一直是照料爸爸的人。我曾考虑过等他们年迈,或出现健康问题时回到天津,全心照顾他们。但我没有想到,这一天会来得如此突然,如此迅猛。
去年中秋,回家过节,我才得知妈妈身体内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。她总是不愿求医,结果情况逐渐恶化,一只胳膊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。当下我感到无所适从,不知所措。看着妈妈,我明白,无法继续在北京安逸生活了,必须毅然辞去工作。我匆忙将北京的房子租出,彻底回到了天津。
有一个雨夜,我搀扶着妈妈,准备送她医院就诊。突然,我发现妈妈无法动弹。医院确诊她患上脑梗,造成严重瘫痪。对于瘫痪的病人来说,接受癌症治疗很是复杂,几乎医院。一位医生曾说,因为病人可能随时处于不稳定状态。我四处求助,费尽医院,先治疗了脑梗,但仅住了两周,医院就要求我们离开,只好继续寻找下一家,然而十几天后,又遇到同样的困境。
那段时间,我每天都在混乱中挣扎,情绪纷繁,后悔、忙碌、无助,不断轮流。我其实一点也不擅长照顾人,面对这种极端情况,感到无措。在护士的协助下,我学着翻身、搀扶,尽力帮助妈妈上厕所,尽管手忙脚乱,也试图给她处理恼人的伤口。然而,肿瘤增长太快,她的伤口持续出血、持续疼痛,更换药物毫无效果。
周围的人不断劝我接受现实,毕竟在这个阶段,康复已是渺茫的希望。但我无法眼睁睁看着妈妈在痛苦中挣扎,唯一能做的,就是让专业人士协助,尽量让她舒适些。最后,我选择将妈妈送入一家提供临终关怀的养老院,聘请护工照料。最初,我每天都会去看望她,但随着时间推移,妈妈也没能坚持太久,在春节前夕离世。
妈妈最后的日子里,爸爸焦急不安,希望陪伴她,于是我也将他送入那家养老院。然而,爸爸后来说,希望我以后不要将他送进养老院。那里专门照顾认知障碍或瘫痪的老人,像他这样身体无恙但视力失明的老人屈指可数。他只能每天束手无策地在房间里,无法自由行动。
妈妈离开后的这半年,我没有谋得一份工作,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了家务事务上。为了关心爸爸的身体,我希望解决他的情绪问题。由于年事已高,再加上视力不佳,许多事情都难以独立完成。他可能会感到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,只能依赖别人照顾,这种无助感使他情绪颓废。这些情感问题甚至导致他颈部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。
我已经陪他看过五次医生,医生都说没什么大问题。然而,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缺乏信心,焦虑感很重。有时他会对我说:“你不应该告诉医生我没问题,这样医生就不会认真治疗我了。”但实际上,我无法左右医生的判断。
我小时候,爸爸是销售员,经常奔波劳累。我妈基本上是以“丧偶式育儿”的状态带大了我。我与爸爸相处的时间较短。然而,现在,我的生活完全以爸爸为中心。我把这看作是我们重新相处的机会。他需要我的陪伴和心灵慰藉。于今年5月底,我在天津找到了工作,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,薪水也几乎只有我在北京时的一半。过去我曾经是的生活,而现在每天下班后都会尽量早点回家陪伴我的爸爸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人生规划。眼下,家庭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,远超过工作。但未来的情况难以预测。我已经三十多岁了,目前仍是单身,没有孩子。同时,我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养老问题。爸爸常说他庆幸老了还有人照顾,他仍然坚持着传统的观念,认为有子女在身边是一种幸运和幸福。他希望我能结婚,生个孩子陪伴他晚年,但我对情感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。为了安抚他,有一次我告诉他,我打算将来领养一个孩子。出乎我的意料,我爸哭了。其实我并不真的想要孩子,但我知道,有时候家人需要我们填补情感上的空白。
在北京,城市的变化太大,人们的机遇太多,要与一个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变得愈发困难。我之所以能够离开北京,回到家中照顾生病的父母,也是因为我目前还是单身。如果我在北京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,那可能就是另一番故事了。
这一段时间,仿佛是我生命中的一次“间隔月”。
今年八月,我回到了家乡,那趟旅程不仅是回家,更是带着奶奶离开市里的敬老院,一同度过了长达二十多天的美好时光。
回家的决定源自一通电话。某天,我与奶奶视频通话,她显得异常沮丧。我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,她犹豫了良久,终于支支吾吾地说起了她在敬老院的室友去世的消息——前一天还好好的,第二天就突然身体不适,医院检查,结果再也没有回来。生命有时候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结束了,尤其是到了奶奶这个年纪——或许是因为这个,我下定决心辞去工作,离开繁忙的北京,回到家乡陪伴她一段时间。
我深思熟虑,这个决定或许会让我后悔。在北京,我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,薪水优厚,辞职可能会导致找不到类似的机会。但老人家的时光是无法挽回的,如果我错过了陪伴奶奶的时光,将来回首,这一定会是我最懊悔的事情。
小时候,我失去了妈妈,与爸爸的关系也并非十分融洽,而与爷爷奶奶的亲密关系更胜一筹。特别是我奶奶,几乎是以母亲的角色抚养了我。在我读大二时,爷爷因意外摔倒后脑溢血去世,当时我刚结束在台湾的交流,带回来的特产爷爷却未能品尝,只能埋在了他的坟墓之下。
至今,我仍不敢浏览手机中爷爷的照片,因为每次看到都会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。小时候的我不够成熟,在爷爷去世前,我甚至有些不喜欢他,因为他不爱整洁,还会捡拾废品。但当他离开后,我才发现他身上有着许多优点我从未发现过。爷爷的离去是那样突然,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更深刻地思考,是否应该多花些时间陪伴家人。
然而,另一个困扰我内心的矛盾是,工作以来,我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,忙碌在外,却并未积攒多少财富。失去的家庭情感、快乐与健康,远远不及工作所带来的收获。
我一直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,家庭环境并不完美,因此我一直在努力。在高中时期,我几乎每次都能获得第一名,进入职场后的前两年,我甚至没有请过一天的假期,一直觉得只要努力工作,拿到的薪水一定要达到%甚至更高。
工作对我而言是安全感的源泉,心头似乎常年累月被工作上的事情困扰。每次回家,停留的时间也只是短短的几天。去年,父亲和后妈同医院。父亲要进行腰间盘突出手术,而后妈则患有糖尿病。我不得不请假回去,却只敢请两天,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。甚至在除夕夜,我也被迫在家工作,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,而我奶奶却经常在一旁开导我,打断我的思路。我不耐烦地发了脾气,最终导致家人都感到沮丧。
在工作和陪伴家人之间的矛盾中,我曾多次思考是否应该按照电影中的理念「FamilyFirst」来行事。最终,我决定找我的领导,向他说明我的处境。他听完后提出一个建议:先别急着辞职,可以请一两个月的假,回家待一待。如果情况不妙,还可以回来,这就像是给了我一个留下的机会,相当有人情味地为我保留了一条后路。
刚回到奶奶身边时,我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渴望,希望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更多的满足感。既然我回来了,我决心让奶奶能够尽情地去实现她想做的一切。我接她回到村里,每天傍晚,陪她去村头,与那些老人们一同坐下,畅谈人生。我们还一起做饭,奶奶传授给我和面、擀面皮的技巧,教我制作各种我喜欢的菜肴。
我还带奶奶去了其他村子,观看了一场戏剧演出。一开始,遇到了许多阻碍。我的表哥担心人多,而奶奶行动不便。但我仍然坚持前行,在演出现场,我积极与人交流,争取到了一个位置,让奶奶坐下,享受了一个晚上的快乐。
回到家的时候,恰好是我生日。奶奶为我蒸了两个鸡蛋,这是一份简朴而纯真的食物,带有一丝原始的味道。奶奶经历了许多苦难,她认为鸡蛋是一种很好的食物。在我上学的时候,她常常会煮很多鸡蛋给我带,站在路边看着我走,直到她看不见那辆车为止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问题逐渐浮出水面。因为我们家庭状况混乱,我渴望能够扶持这个家。工作后,我逐渐有了一些经济实力,不禁想要为家庭做出贡献,改善家境。可以说,我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支柱,我的经济实力代表着一种家庭地位,以及与之相应的责任。然而,如果我没有稳定的收入,整个家庭的基础将受到影响,而这个家庭本身已经处于一个脆弱的状态。
我身上的负担实际上相当沉重。之前,我贷款购买了一套位于市区的一楼房子,每月需还还元的房贷。医院很近,我希望奶奶能住得方便。此外,我还需要支付在北京的房租,每月超过元。每年为家人看病也需花费不少,去年我为他们支付了两三万元。但一旦没有稳定的收入,这些钱变得异常艰难,远远不够支撑。
20多天后,我不得不返回北京,继续工作。这段时间,即使只是我的一次“间隔月”,它对我而言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“人生实践”。就像一些国外的年轻人一样,工作一段时间,然后休息几个月,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回家陪陪家人,再次投入工作。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好,即使这次我只回去了20多天,我仍然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。
我在面对妈妈患上晚期肺癌的情况时,内心陷入了挣扎。病情严重,无法手术或进行化疗,这让我在是否辞职回家陪伴她的选择上左右为难。一会儿我决定回家,下一刻又觉得留在深圳是更合适的选择。我的心情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,无数次摇摆不定。
在这段时间里,我曾考虑过远程照顾的方式,选择留在深圳工作并每隔半个月回家一次。这样做不仅能保持深圳的工作和稳定社交圈,还能给予家人更好的经济支持。事实上,两个月的时间里,我频繁往返于深圳和长沙,花了不少时间在高铁上。
然而,在与心理咨询师交流的过程中,我意识到自己的情感逐渐倾向于回家陪伴妈妈。我觉得这或许是一次和解的契机,也许只有这一次机会了。
自小我就非常崇拜妈妈,她在我心中就像一位闪闪发光的明星。无论是外貌、气质、品位还是学识,她都完美无瑕。记忆深处,有一张我五六岁时与妈妈坐在骆驼上的照片,我头发剪得很短,看起来像个小灰姑娘,而妈妈却时髦得像戴安娜王妃一样的明星。
她个人的能力也是非常强大的,闲暇时总是琢磨着能做些什么。我记得她曾多次尝试创业,带着我去长沙洽谈电动车代理,后来又尝试炒股票、做微商。她心地善良,总是忙于考虑各种事情。她关心我的外公外婆、兄弟姐妹,甚至家族下一代的教育,总是尽心尽力地为大家打点,让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。她总是那么忙碌,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属于自己的空间,导致我无法真正理解她的心情和想法。而她的